CEAC张方主任接受《教育与职业》杂志社专访
时间:2011-08-20 来源:IT认证考试网 点击量:
2010年9月15日,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主任 张方在位于凯旋中心的办公室总部接受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社的专访。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张方主任与杂志社的资深策划李士伟先生畅谈了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等话题。《教育与职业》2010年11月上期刊登的访谈全文如下:
大学生培养重在“授之于渔”
文/李士伟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以往的偏重学历,逐步过渡到重视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难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出现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2010年7月,由北京汇智协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新华教育集团、思远教育集团、清华紫光集团等发起成立的“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通过平台引入、整合、规范、完善行业企业资源,使校企合作项目能够更为有效、更为规范地为高等院校服务,从而更好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在北京汇智协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方看来,当前国内各行业机构越来越重视产业大军预备役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与院校的合作。产业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对高校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有必要将传统的学校教育搬进行业大讲堂。
《教育与职业》:当前,社会教育培训市场现状如何?贵公司的竞争优势如何,具备怎样的品牌特色?
张方: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领域与学历教育同时快速成长的是社会化职业教育培训,目前这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块重要的产业平台,并且是一个独立的人才培养的渠道。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类似北京沃凯兴教育科技公司的众多行业培训机构,其它如说新东方、北大青鸟、新华电脑等,这些都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形成了著名的品牌,甚至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
由于社会培训行业从一开始就基本遵循了市场规则,所以如果倒退回行业发展的初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无序甚至是恶意竞争的现象,比如说价格战、人脉关系战等等。客观的说,这是一个市场行为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就是说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这些培训机构得以锻炼成长,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辩证法的角度讲,无序意味着有序,只要经过充分的竞争,无序最终会归结于有序。
作为我们公司来讲,作为一家成立了10年的行业专业技能培训机构,主要是向学校和社会提供行业培训资源、教学服务的。我认为,一个公司的品牌大小不在于规模大小,在于它的存在对社会、行业、学校而言有无价值。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及时把握对客户的理解,并努力围绕这三点提供全方位专业性服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品牌特色。
《教育与职业》:对于大学生毕业难的现象,您怎么看?作为学校来讲,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应该着重加强学生哪方面的教育或训练?
张方: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全球各国都有这种现象,因为从大学毕业生角度讲,就算社会需求是刚性的,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马上就业,比如,如果毕业生自己对行业、对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那么一段时期内他在就业选择上会举棋不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种失业现象,经济学上称之为隐形的失业,其实不是真正的失业。我个人估计,现在毕业以后暂时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应该占到未就业群体的50%~60%,这个虽然没有进行过具体统计,但根据我们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大致可以推算出。
从企业的角度讲,对于社会上普遍理解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实际只是其中一方面,态度、修养和学习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学校教育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推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任何新技术、新经验的学习和积累都是很快的。
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如果说有什么好的建议的话,我认为在日常课堂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中去。比如,不管是文史类专业还是计算机实用技术课,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而不是说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单设一门课,“润物细无声”,学校只有营造出多元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010年4月,我们携手新华电脑研究院,结合双方各自职教资源共同开发了8个方向的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职业素质培训、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广告传媒专业应用、动漫设计专业应用、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等,这些专业重点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而这恰恰是学校所欠缺的。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更多新增就业机会,并进一步营造更为良性的就业环境,提供更为便利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认清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品德教育和专业基础方面多下功夫,打铁还得自身硬嘛。
《教育与职业》:您怎么看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对于志在培养高端人才的高校而言,有没有校企合作的必要?
张方:就目前的校企合作而言,我认为政府跟企业是两层皮,而学校则是被动的,一方面政府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真正对职业教育有益的一线技能训练资源却掌握在企业手里。这样一来,虽然学校暂时不缺办学资金了,但是与行业企业的距离依然存在,自身的培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校企合作问题缺乏自上而下的机制约束和鼓励,职业院校要重新审视政府支持的“输血”功能,要通过与市场的合作切实提高自身软实力,力争塑造自身的“造血”功能。
反观高校而言,绝对有必要推行校企合作。举个例子,我现在工作的南京大学商学院,其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其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一般来说,商学院老师的工资待遇要优于其他学院老师的待遇,但是教学内容却不见得比其他学科老师要胜出一筹,这些老师对于开口必谈的商业理论、竞争模式往往缺乏类似“商场如战场”那样的深刻理解,为什么?就是因为习惯于纸上谈兵,自己没有真正办过企业、哪怕是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对一线市场的直接深入接触,怎么可能教授出商场强兵呢?
所以,高校在加强自身育人能力提高方面,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很重要的内容,而校企合作恰恰是一块理想的平台。比如说商学院讲授人力资源的教授,在没有从事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情况下,随便拿本书出来翻翻就能成为人力资源的博士生导师?反过来,机械行业、化工行业亦然,不管是培养初级的还是高级的技术人才,专业联系实践是最关键的,而这些都要从一线企业中来。
《教育与职业》:您曾出版专著《就业基本能力与就业指导》一书,毕业生就业技能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张方:目前,各个学校都把就业指导纳入了必修课,为了学生的就业,为了就业的应聘和找工作的技巧煞费苦心,而且一般都是三十几个学时,我认为这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毕业能否顺利就业主要靠自身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衣服应该怎么穿,话应该怎么说,简历应该怎么做”这些技巧性问题。
当然,这些因素也会会影响应聘者的“印象分”,但是骨子里如果缺乏必要的素质和技能,表面上出色反而成了华而不实。现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据现象来罗列出一些职场应知、须知的内容,我认为这些是很不够的,应该充分结合实际职场的种种经验、现象和案例来进行学生职业基本素质的训练。
当北京大学约我写一本就业指导这方面教科书的时候,我就坚持笔墨应该用在就业基本能力上,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自律能力等五项职场基本能力。比如说,企业老板或者人力资源部经理在聘用员工的时候,如果发现应聘者对应聘的企业、岗位比较了解,一般都会给予重视与肯定,因为这说明应聘者的职业态度与学习能力都不错,而这恰恰是企业最为看重的。
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多援引一些企业案例,最好是指导教师在一线搞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以及商务合作时真实发生的案例,而不是抄袭教科书,就业指导要追求原创的效果,企业的实践就是学校理论联系实践的源泉。
《教育与职业》: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您对高校举办者或管理者有何建议或良策?
张方:对于高等教育,我觉得在现有体制下完全可以做的很好,虽然不能一遇到学生零工资就业或者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类现象就马上完全归咎于教育制度或学校教育,但是教育本身确实要改变惯有的培养理念,加强人本教育训练。
我记得薛涌写的《北大批判》里面有一段文字,讲述的是美国高校针对某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较差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我想如果这个问题放到到中国来讨论,马上就会有政府部门或专家站出来要求增加语文课堂阅读与写作课,以此来向学生传授如何阅读、写作,而美国高校则不然,他们不是简单地开一门语文课,而是说学校每一门课程在讲授环节都要注意加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每名教师也都有责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抛开国情不说,我们肯定会觉得美国的学校所采取的措施是比较可行的,因为学生在各种课上都能得到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们真正抓住了教育的规律。
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正如现在政府提倡的“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要营造出多元的校园文化与课堂氛围,不要偏重于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其基本能力训练,书本上是培养不出工程师的。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和学习习惯,避免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就像英语学习,我们的大学生即使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依然不能自如的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这就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英语看作是一门学科,却忽视了它是用于沟通的语言,忘记了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

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主任 张方

张方主任与员工共商CEAC发展大计